过刊目录

  • 全选
    |

    生态调查与评估

  • 陈涛, 黄西菲, 孙芳芳, 赵丽娅
    2022,4(12):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为干扰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敏感程度,基于深圳市MODIS/NDVI遥感数据、高程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壤数据集,以水土流失作为本次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内容,选取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地表植被覆盖共4项指标因子,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对深圳市生态敏感性开展单因子和综合分级评价,综合分析深圳市生态敏感性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差异,可为深圳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划定和生态功能补偿修复工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全市生态敏感性的敏感程度可分为5级,生态极敏感区面积为342.23 km2,面积占比17.14%,空间上呈现斑块集中成片,伴有零星分布趋势,主要位于深圳市东南部七娘山—排牙山—田头山一带,中部环马峦山—三洲田—梧桐山—深圳水库区域,以及北部松子坑水库、清林径水库等地;从全市空间尺度来看,大鹏新区、盐田区、罗湖区东部、福田区南部、光明区东部、龙岗区东北部、坪山新区南部、宝安区北部等地区域敏感程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弱;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龙华区、龙岗中心城区等区域城市建设开发强度大,受人为干扰较多,敏感程度较低。
  • 李荣, 韩颖娟, 李梦华, 陈彦虎
    2022,4(12): 9-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EOS/MODIS、Sentinel 2、Landsat 8 OLI的影像数据,计算遥感生态质量指数(RESI),对石嘴山市近21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以期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近21年石嘴山市植被覆盖度总体呈波动中上升趋势,2018年植被覆盖度最高;近21年石嘴山市NPP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2020年植被年均净初级生产力为 370.0 gC/(m2·a),与近21年平均值相比,增加21.3%,是近21年第二好年;近21年石嘴山市植被生态质量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尤其是2016年以后,上升更加显著。2)2020年4月中旬沙湖水体及湿地面积年内最大值20.24 km2,7月下旬面积为 15.09 km2,缩减为年度最小值。3)2020年3月石嘴山市中度以上盐渍化土壤面积为107.8 km2,较2019年减少32.75 km2。4)2018—2020年,石嘴山市生态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其中生态质量高的区域由2018年的80.3 km2增长到2020年的262.0 km2,增长幅度高达226.3%。
  • 杨梦薇, 向男, 蔡思彤
    2022,4(12): 17-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三线一单”编制技术指南要求,选取珠海市作为研究区域,开展生态空间识别研究,探索生态空间识别技术流程和方法。通过系统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叠加生态保护红线及各类重点保护区域,统筹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识别并划定珠海市生态空间面积334.16 km2,占全市陆域面积的19.23%,主要分布在香洲北面的凤凰山、大镜山水库集中区、斗门区的黄杨山以及沿海山地等区域,与珠海市生态安全格局基本保持一致。
  • 梁梦雅, 罗紫璇, 吴梓恒, 修晨, 屈明, 邱雪莹
    2022,4(12): 24-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碳排放量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明确城市生态空间的碳汇量,厘清城市碳中和过程中生态服务管理的优先领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实施路径。采用佛山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基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固碳速率,通过碳汇评估模型对佛山市生态空间的碳汇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9年佛山市的碳汇总量为0.16×106 t,碳排放为43.90×106 t,碳汇量占碳排放量的0.36%,碳增汇和碳减排的潜力较大,并提出了“生态空间优化—生态指标管控—生态用途调控”的优先领域框架,以期为佛山市碳中和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 生态规划与设计

  • 许杰玉, 毛磊, 郑婷婷, 钟奕纯, 陈国磊, 张楠
    2022,4(12): 3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中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公园,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是武夷山国家公园外划定的缓冲区。分析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的生态资源禀赋与面临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空间保护与管控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流域保护与修复体系、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体系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实施环带地区的差异化分区管控,明确正负面清单引导,进一步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与国家公园构成大生态一体化保护系统。
  • 生物多样性

  • 杜方雪, 李景吉, 吴健辉, 高榆, 王国严, 张廷斌, 罗正宇
    2022,4(12): 37-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山地植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规律,对揭示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至关重要。以派墨公路沿线森林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海拔段(2 300~3 500 m)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 β多样性)的变化格局。结果发现:1)调查区内共分布物种29科47属60种,群落物种组成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2)林下草本植物α多样性指数呈波动变化趋势,除Pielou指数外,海拔对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具有显著性影响,且在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处呈现较高的多样性;3)林下草本β多样性Sorensen指数在海拔2 337~2 557 m和 2 971~3 203 m出现两个最小值,而Cody指数在海拔2 337~2 557 m和2 971~3 203 m呈上升趋势且在2 337~2 557 m和 2 971~3 203 m出现2个峰值,表明该海拔地段β多样性最大,在这两个海拔段内群落间相似性低,成为物种更替速率较快的过渡地带。本研究能够为公路沿线森林生态系统草本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
  • 高舒静
    2022,4(12): 46-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某核电周边海域浮游动物调查的数据,分析该海域小型水母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小型水母对该核电站安全生产潜在的风险。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小型水母共出现10种,包括水螅水母6种,栉水母2种,管水母2种。水母类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均存在季节变化。首要优势种为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薮枝螅水母(Obelia sp.),其中双生水母为核电冷源风险重要的致灾生物。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Ⅰ网小型水母与Ⅰ网浮游动物密度、桡足类密度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DI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历史资料相比,过去小型水母种群并不占优势,在本次调查期间,部分小型水母种类占有了一定优势。研究海域小型水母主要出现在夏、秋两季,需要重点关注,其他季节基本不会因水母而引起核电站冷源安全事故发生。
  • 生态修复与管理

  • 薛思齐
    2022,4(12): 5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碳化稻壳特点入手,结合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的共同点,探讨碳化稻壳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基于山西长治神农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思路,将碳化稻壳应用于雨水花园和植草沟作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之一,发现碳化稻壳不仅能提高雨水下渗速度、吸附径流污染,还可以涵养水分、为植物根系保温并提供生长所需养分,为实现面源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园林景观提升、废物利用等多重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碳化稻壳将成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中可选的价格低廉、处理效果良好的新材料。
  • 夏美琼, 陈燕香, 凌敏, 许超, 陈亮
    2022,4(12): 57-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综合治理是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方向,但此类项目的公益性以及生态价值转换机制不健全,建设费用和建成后运维费用可能给当地政府带来财政压力,且不利于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自2020年开展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申报以来,已发布的两批试点项目中流域综合治理类项目占比最大,EOD模式具有肥瘦搭配、一体化实施和收支平衡等优势,通过研究湖南省两个进入国家试点的流域综合治理类EOD项目,探索外部经济性内部化途径,总结可复制的经验,为实现生态流域治理EOD开发模式逐步推广提供参考。
  • 生态环境污染与防治

  • 郝楠楠, 霍祥志
    2022,4(12): 63-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重工业城市因其偏重的产业机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导致其大气污染较为严重,通过对邯郸市2017—2021年主要空气质量指标分析整理,研究其过去5年空气质量状况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过去5年,邯郸市空气质量逐年好转,除O3外,其他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离全面达标还有一定差距;2)PM2.5依旧为邯郸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其次是O3和PM10;3)O3年平均浓度呈现出波浪式浮动特征,且在夏季已成为首要污染物。针对存在问题,为邯郸市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邯郸市早日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提供借鉴。
  • 丁银琥, 周增春, 李瑞涛, 钟昀宏, 王仕超, 许宏春
    2022,4(12): 67-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重点研究近几年来2个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各项监测数据变化情况,了解江南站建设不够规范,加之受城市建设发展影响更大,江南站PM2.5和PM10指标显著高于江北站,影响到环境空气质量年度考核目标的完成。为提高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数据的代表性,需对江南站建设方案进行优化改造,让环境空气监测数据更客观、科学地反映出西双版纳州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工作。
  • 广东省学术专栏

  • 廖宝淦, 张宏锋, 吴锦泽
    2022,4(12): 73-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南岭国家公园是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南岭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采用水环境承载力指数评价、污染物负荷分析、水环境容量测算等多种方式对研究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1)2020年,研究区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数(Rc)为93.75%,水环境承载力处于未超载状态;2)研究区域COD排放量为67.75 t/a,NH3-N排放量为9.92 t/a,TP排放量为6.59 t/a;3)研究区域COD、NH3-N、TP允许排放量分别为1 545.86、107.60、25.31 t/a,COD、NH3-N、TP污染物剩余排放量分别为1 478.10、97.68和18.72 t/a,水环境仍有较为充足的纳污能力。
  • 于波, 符加方, 明俊男, 莫国浩, 尤永春, 张慧, 许铭宇, 陈森
    2022,4(12): 80-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南雄红层盆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阐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依据盆地内典型植被和地貌特征,选取马尾松林、相思林、新银合欢林、灌草地、草地及红砂岭共6种样地,研究采用多样性分析、均匀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0.05),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新银合欢林最高;2)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相关,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是影响红层地貌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3)南雄红层丘陵地貌区红砂岭土地退化严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单一,新银合欢林表现出更合理、更稳定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 高忠本, 马晓国
    2022,4(12): 87-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基于氧弹燃烧-气体吸收-离子色谱法测定危险废物中氟、氯、硫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氧弹燃烧法对危险废物进行预处理,采用碳酸钠、碳酸氢钠和过氧化氢作为吸收液,目标物转化为氟化物、氯化物和硫酸盐,并用离子色谱法对吸收液中氟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含量进行测定,通过计算可得到氟、氯和硫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定量检测限为13.5~32.7 mg/kg,在0.1~5 mg/L(氟化物)、1~50 mg/L(氯化物、硫酸根)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精密度为2.2%~3.5%。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3.6%~102.4%,并用控制混合物质控样品对方法进行了验证,该方法快速、准确、回收率高,重复性好,适合危险废物样品可燃组分中氟、氯和硫含量的测定。
  • 蔡思彤, 曾梓莹, 吴锦泽
    2022,4(12): 9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21年,广东省21地市“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成果陆续发布,标志着广东省“三线一单”正式进入成果实施应用阶段。按照广东省要求,地市是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主体,应积极开展成果实施应用,归纳总结有效举措和做法,拓展在各领域的应用路径。以佛山市为例,在介绍佛山“三线一单”编制技术方法、成果及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三线一单”实践与探索,提出成果落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三线一单”多路径应用的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市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践应用工作提供参考。
  • 廖勇强
    2022,4(12): 97-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河源地区流域为例,针对农村水域严重污染的现状,分析其形成黑臭水体的原因,基于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提出了水质生态净化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等综合生态治理对策,系统地阐述了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并通过监测治理过程中溶解氧、含氨氮量和透明度等指标来判断治理效果。综合采用多种治理措施,结果显示该地区河流治理效果良好,达到国家地表水相关标准。
  • 黄华坚, 周劲风, 李岚
    2022,4(12): 102-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入海河口区无机氮超标是我国主要入海河口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近海海域水环境质量。以黄茅海为研究对象,调查2017—2021年2条入海河流河口断面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黄茅海海域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以及2021年黄茅海海域2个水质净化厂入海排污口中氨氮和总氮的监测信息,分析了氮浓度特征,发现河口断面、河口海域及入海排污口中氮指标均以硝酸盐氮为主。利用MIKE模型模拟了入海河流河口断面氮对河口海域背景浓度的影响,发现在入海河流氨氮浓度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的条件下,河口海域无机氮也会受入海河流硝酸盐氮的影响,处于相对较高的背景浓度值。研究发现,河口区无机氮超标与陆海水环境氮指标不衔接及评价标准不合理密切相关,为了提升河口海域水质,应加强陆海统筹管理。
  • 郁倩倩, 何圆, 张路路
    2022,4(12): 107-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重金属污染防控事关生态环境安全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对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处于成效巩固、重点深入的阶段,广东省应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延续、深化与健全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通过分析广东省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现状,剖析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十四五”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借鉴其他省份的先进管理经验,针对全口径清单动态调整机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管理衔接、排放指标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健全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